马克·吐温说:“真事比小说还要离奇,是因为小说只能用有限的几种可能性。”这话乍一听有些扯淡,小说最擅长的不是天马行空吗?有人形象地比喻,小说故事,是把绳套胡乱地往天空一抛,不管抓到“活人天上飞”还是“死人说活话”,都无所谓,因为作者很清楚,之后只要展开“自圆其说”的旅程就行了。
不过把话说得没有破绽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要求小说作者拥有一种对生活逻辑运筹帷幄的能力,而这项本事的习得,一定是萌芽于真实。我们知道的生活内情越多,所能虚构之事也就越发出乎意料。
大江健三郎会在自己的小说里反复回忆森林与自己的关系,因为他在被森林和峡谷所包围的山村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以及少年时代,这样的原始自然观在他的作品里象征意蕴变得格外丰富。马尔克斯的写作也是为了给他的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的文学归宿,他的外祖母充满奇想,总是有一肚子的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外祖父却是个现实派,性格倔强,是个令人尊敬的退役军官,两相作用塑造了马尔克斯这样分裂又超脱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创作总是来源于生活的。连张爱玲也直言,她偏嗜事实特有的一种韵味,其实也就是人生味,而这种意境像植物一样娇嫩,移植得一个不对会死的。正因如此,在三明治的语境里,故事是生活,生活即故事。
在我们的「短故事学院」里,郑一栖曾经写下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的家族故事,她的奶奶是一个华裔泰国人,在文革时期,被迫和丈夫、大儿子分离,她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甚至还失去了一个女儿,最后不得不独自带着小儿子,在泰国扎根。这个充满遗憾的故事,拥有一个令人感慨的结尾——奶奶一生颠簸于一个与自己无关的真相。
点击图片阅读《我的泰国奶奶,因为一个无关自己的真相,和家人一别18年》
刘专由一套旧家具引出的父辈故事同样充满世事无常感,他爸爸的战友替他参加了越南自卫反击战,生死未知。我们都知道,说故事的人,在故事里总是那个拥有最大话语权的人,Ta知道多少,读者就跟着知道多少。你有没有想过,究竟是谁来当讲故事的人最好?是知道秘密最多的人,还是完全不知道的人?又或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刘专的这个故事,或许能让你有点新想法。
点击图片阅读《不肯扔的旧家具:藏着舅舅替父亲去越战前线的秘密》
在西方,近人有一句话:“一切好的文艺都是传记性的。”当下你记录的生动真实故事,在另一个时代可能会变成充满生活细节的传记,甚至是逸闻。在我们的「短故事学院」里都是这样的故事,写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书写身边的普通人,让文本充满立体的真实性。
壹壹曾在地震重灾区北川做“计生专干”,这个充满时代特点的职业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这里我们节选了她描述自己刚到岗的场景:
从事计生工作20多年的老陈告诉我,很多年前,确实有这样的口号:流下来,刮下来,就是不能生下来。但现在搞计生工作,就不是这么简单粗暴咯。
老陈把一个key盘和一把钥匙拍在桌子上,露出一个慈祥无比的笑容,甚至连说话都带着笑,“key盘呢,是登录计生系统用的,用户名是单位全名拼音缩写小写,密码是办公室电话号码。所有的档案都在那个柜子里,这是钥匙。”
说完,他伸出一个手指头,指了指我身后那个伪装成红木家具的大柜子。
“从今天起,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就交给你了,记住啊,不能像以前,千万不能强迫人家流产引产,要温柔,温柔。”老陈眯起本来就不大的眼睛,似乎是从丹田运上来一口气,然后咧嘴一笑,将这丹田之气释放出来,我只闻到一股常年抽烟的人嘴里的怪味。
他马上就要调离了,而我刚刚到这个北川羌族自治县关内的小镇报到,正好顶了计生专干的空缺。北川分关内和关外,关外交通便利,关内在隧道通车前需要翻山进入。
想起张敏的话,我在脑中勾勒出自己成为计生专干的模样:头发扎起来,编成辫子,穿一件花格子衬衣,一条深蓝色牛仔裤,套一双胶鞋,整日去看东家的儿媳妇怀孕办证没,西家有了一个女儿,老婆怎么又挺着大肚子。
只说不能强迫流产引产,还能去拉牛杀猪撬铁锅吗?
这着实是个令人讨厌的活。
在加拿大生活的珍妮写的是自己勇闯当地著名犯罪贫民窟的故事,她在里面最大的一家非盈利瑜伽导师培训中心学习,遇到了很多有趣又给人以启发的朋友。在她笔下,温哥华Down-TownEast-Side这个危险的地方是这样的:
这条百米长,两三米宽的后巷,由两侧的建筑夹出来。近一个世纪前统一造的房子,虽然现在被餐馆、公司、商店、银行等不同的机构征用,但整体外观气质接近,它们高大结实,从顶端寻找某种方式连接,吸收了应该照进巷子的阳光。从头到尾,墙体和地面的接洽处靠满一长溜一米五高的垃圾桶,绿色、红色、黑色,像从游乐园淘汰的小火车。同样有近一个世纪历史的石子路,因为潮湿,若有若无飘出屎尿味、附近快餐店的油腻味、大麻和各种上瘾药物的味道,地面坑坑洼洼,积攒好几片水塘,像沼泽一样深不见底。
快到巷口,一个身影从前边垃圾箱后挪出来,往我这头走,牛仔裤挂在胯部,两根裤带垂到膝盖,上半张脸盖着墨镜。经过身边,像在招呼妓女一样,他从墨镜下抛给我一个声音。
“Hello,mama.”
现实人生里,时间只有一种走法,那就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往前走,但在故事里,时间可以变着法走,往前翻,往后跳……只要你喜欢。
最新一期的短故事学院,将从6月24日开始。你会在导师的带领下,花12天时间来写一个属于自己的好故事,锻炼你的写作肌肉。在这个过程中,你将拥有一位尽职的“编辑”、“老师”的陪伴,一对一和你保持沟通,为你的写作提供详尽的修改意见。
而围绕话题「怎样更好地进行生活写作?」,我们还新制作了一个写作锦囊,在课程期间,会随机邀请导师举办一场「生活写作夜聊会」。希望你能学会捕捉素材、操纵文字的能力,头也不回地往生活写作的大道狂奔而去。
01“非虚构短故事学院”带领导师
总导师
李梓新
三明治创始人
近20年经验传媒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本科以及伦敦大学学院国际公共政策硕士。曾任《外滩画报》主笔等职务。曾多次现场采访过英美法俄等国大选,以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现场。独家专访哈佛大学校长、美国总统候选人等名人。著有《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英国民主生活走笔》、《灾难如何报道》等。年创办中国第一个非虚构写作平台,培养了数千名普通写作者逐步成长为专业写作者。
张春
作家、三明治特约主编、著有《一生里的某一刻》、《在另一个宇宙的天》。
《一生里的某一刻》曾获:豆瓣图书年度文学图书、新华社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国家新闻广电总局大众最喜爱的五十种图书(入围)、《新京报》年度最佳生活图书(入围)。
导师
李依蔓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硕士,三明治主笔、运营总监,破茧计划1.0作者,